蛇類概述
橡皮蟒(拉丁學名:Calabaria reinhardtii)分布于非洲中部及西部,身體細小而擅長潛掘地穴,曾被視為蟒科的成員,因此其名稱尚保留“蟒”字,后來,學者古魯格(Kluge, 1993)根據(jù)種系發(fā)生學的原則,將橡皮蟒分配為橡皮蚺屬的成員。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。
橡皮蟒體型較一般蟒、蚺細小,普遍不會長逾1米。其頭骨結構與一般蚺蛇不同,它們欠缺上顎齒之余,卻有堅固的前額葉頭骨。另外,其上唇緣位置亦沒有具感溫功能的孔洞。橡皮蟒能潛掘地洞,頭部與尾部均呈圓鈍形狀,整體身型有如圓管。頭額位置布有數(shù)片較大片的鱗甲。其尾部與頭部外表相似,可能是一種用作迷惑敵人的擾敵自衛(wèi)手段。體格強健,肌肉有力,雙眼較伙細小,呈棕紅色,瞳孔呈圓形。體色方面,橡皮蟒多以棕色或黑色為基調(diào),有紅色、黃色或灰色的小斑紋。
橡皮蟒具有掘地習性,但與沙蟒及西非沙蟒不同,橡皮蟒通常潛掘于熱帶雨林中的松散泥土間,而非一般沙地。當橡皮蟒受到威脅時,它們會運用尾部裝作自己的頭部,向敵人緩緩昂起并作出一連串的動作,作為瞞騙敵人的圈套;實則其頭部早已潛進土地中,并以地面上的身體掩蓋著地下的頭部,使敵人不能察覺。如果這欺敵之計被悉破時,橡皮蟒便會使出最后的手段,就是將身體緊縮成一個圓球,使敵人無以入手,這行為與球蟒十分相似。
橡皮蟒是一種相當溫馴的蛇類,即使受到威脅它們大多只選擇將自己縮成圓球,又或者以尾巴打擊地面發(fā)出聲音以作自衛(wèi)姿態(tài),總之甚少向敵人發(fā)動咬擊。尾部的小白環(huán)紋有時也能有效地引開敵人的注意力,讓其頭部的威脅可以減輕。一般而言,橡皮蟒面對敵人時,大多行動緩慢,以謀定而后動的態(tài)度處理威脅。
橡皮蟒多以小型的鼠類為食,并會闖進一些小地鼠(如尖鼠)的地洞里找尋獵物。它們會窩伏在尖鼠的洞穴附近,靜待成年尖鼠離去,然后一下子闖入鼠穴,將幼鼠捕食殆盡。橡皮蟒一般以纏壓方式殺死獵物,有時也會以身體將幼鼠迫壓至洞壁上以壓死它們。如果一些地洞內(nèi)門窩眾多,橡皮蟒更能一次以身體過壓死大量的幼鼠。
橡皮蟒并不是常見的寵物蛇,因為它們需要一定條件的環(huán)境才能適應被飼育的生活。首先,它們需要有厚層的有機可掘物(如泥層)作為其居所,而其居所的溫度要維持在25℃~29℃之間。另外,橡皮蟒屬于卵生蛇類,雌蛇所誕下的蛇卵一般較大,每枚約重50克。雌蛇每次大多只能產(chǎn)下一至兩枚蛇卵,很少能產(chǎn)出三枚以上。但即使數(shù)量不多,這些蛇卵仍等同于雌蛇體重的一半重量。幼蛇大約于六周后破卵而出,經(jīng)歷兩至三天后,出現(xiàn)第一次蛻皮,然后便可以接受喂食。